村里二伯家新盖的三层小洋楼真刺眼。
去年他拆了老屋说要过城里人生活,结果过年全家对着智能马桶发呆——院墙砌得比人高,五爷送碗腌菜都得正经按门铃,那股子热乎气儿愣是给铁门挡外头了。
刷短视频最破防的是那些消失的声音。
七叔公的竹筐绝活了,三婶的山歌改哄孙子了,老槐树底下吹唢呐的视频居然成了绝版。
开发商盯上村头古井那天,七十岁的六婆抱着板凳坐井沿上守夜,皱纹里都刻着“想动井先动我”。
专家说北上广Linda们馋土灶饭是矫情?
你去看看那些花八百八买手工竹筐的订单,直播间里年轻人跟着驼背老人学编筐的手指特写点赞十万加。
老织布机轴承磨出的木痕比奢侈品logo还金贵,清代一枚“福寿双全”银花钱拍卖价够买县城半套房。
最讽刺的是攀比链倒转。
张家新买的无人机在田埂上吃灰,李家传了三代的酱菜缸倒被微商抢断货。
王家儿子娶媳妇掏空家底凑二十八万彩礼,隔壁用祖传古法种的不打药青菜在超市标价顶三斤猪肉。
钢筋水泥里点外卖的年轻人突然悟了:能复制的是三层小楼和智能家电,复制不了的是井水冰西瓜时邻里递碗的爽快,是摸黑串门不用喊“扫码登记”的自在。
开发商算不清的账,老人们门儿清——推土机推得平田埂,推不平系在人心上的三根线:吃得到的老味道,摸得着的老手艺,唤得应的老乡亲。
滤镜美颜拍不出门槛磨出的凹痕,土灶火光里晃动的才是真传家宝。
二十年后掏钱都买不到的东西,现在谁家院里还留着?
垒富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